赞!张长青教授团队17年研究成果亮相国际顶级期刊JBJS
2019-07-23 文章来源:JBJS 作者:张长青 点击量:2040 我要说
7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张长青教授在骨科国际顶级期刊《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IF=4.716)发表题为《Vascularized Fibular Grafting in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Nonunion -A Prognostic Study Based on Long-Term Outcomes》(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颈骨不连预后的长期随访研究) 的研究成果。
文章上线网站截图
股骨颈骨折作为最常见的髋部骨折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发生,而内固定后的股骨颈骨不连作为股骨颈骨折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也因其治疗困难,手术效果不确定,对骨科医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张长青教授团队早在二十年前提出了改良的吻合游离腓骨移植结合翻修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方案,长达17年的长期随访研究为此项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临床数据支持。
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结合翻修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不连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张长青教授团队对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了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合并内固定术的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患者进行了长达17年的连续性随访研究。其中共计有98名患者接受了至少5年的随访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9.8±3.5年。
长期的随访研究提示,通过这种手术方式治疗后,股骨颈骨折愈合率为98%,保髋率达到了87.8%。在对于预后因素的研究分析中,患者的年龄、翻修手术的内固定方法、初次固定与翻修手术间隔、术后颈干角等因素对患者的股骨颈愈合及髋关节的功能的影响都并不显著。同时研究团队发现,大多数患者在股骨颈骨不连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股骨颈短缩或者是股骨颈部位区域的骨量丢失,在接受了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合并翻修内固定术后,仍而会留存一定程度的股骨颈短缩。而手术后股骨颈的短缩率(post-NSR)(股骨颈短缩及骨量丢失后的留存长度/股骨颈原本的估算长度)又与术前的股骨颈短缩率(pre-NSR)密切相关,而最终股骨颈的短缩程度直接影响了预后的髋关节功能及保髋的成功率,我们发现股骨颈pre-NSR大于60%往往提示了更好的术后髋关节功能和保髋率;同时,术前股骨颈pre-NSR小于60%则提示术后手术失败的风险大大增加,为在选择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结合翻修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时患者的选择上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此次研究历时近二十年,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结合内固定术式的建立,为股骨颈不连患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术前无严重股骨颈缩短和吸收的年轻患者而言,避免了或大大延后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时间。审稿人及评论的意见一致认为这项研究是目前为止最大宗的该类方式治疗股骨颈骨不连的研究,同时对于其手术的复杂性及难度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张长青教授在接访时坦言,在文章投递送审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多阻力,很多国外的专家面对股骨颈骨折骨不连这一难治性疾病时,由于手术技术上的壁垒和对治疗效果没有信心,更偏好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一些人甚至认为98%如此之高的骨折愈合率和是难以达到的,对该手术的治疗效果有一定的疑虑。为此课题组又提供了大量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并且深入沟通了详尽的手术细节,及手术心得体会,真实而良好的预后最终解除了专家们的疑虑,承认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合并内固定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之外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案,尤其对于年轻患者而言,在技术能力支撑允许的情况下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案。
该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课题组共同完成,在该研究论文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殷吉旻博士、朱弘一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张长青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同时需要感谢张长青教授保髋团队成员:盛加根主任、金东旭副主任、林森医生、朱振中医生、陈圣宝医生等都在张教授的领导下为保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作为最大宗的游离腓骨瓣移植治疗股骨颈骨不连的长期随访报道,此项研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为临床患者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对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患者的保髋治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又一次彰显了国人在显微外科和骨修复重建领域的优势与建树。
文章网站:
doi:
10.2106/JBJS.18.01132
张长青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卫生部中青年优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委,中国首位亚太重建显微外科联盟主席,前世界重建显微外科常委。
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上海科技进步一奖等
向下滑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