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共谱华章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全体会议在昆明圆满举行
2025-10-30 文章来源: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我要说
2025年10月26日,《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全体会议在昆明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主办、《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部承办。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大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编辑部副主任李利教授主持。杂志总编辑张英泽院士、编辑部主任唐佩福院士、出版单位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王德社长分别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高度肯定了杂志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全体第二届编委的辛勤工作致以衷心感谢、对未来工作提出要求并作出具体部署。

总编辑张英泽院士致辞

编辑部主任唐佩福院士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王德社长致辞
本次会议在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紧密围绕如何提高办刊质量,如何发挥杂志在临床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进行了三个环节的讨论交流。
在编委会环节,李利教授汇报了编委会近年来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王德社长阐述了出版单位在学术传播与学科服务中的支撑功能,进一步明确了编委职责与审稿流程规范。编委代表于秀淳教授围绕“如何提高专题组稿的质量”展开经验分享,提出应从作者、读者、审者、组稿者出发,在临床难点与学科交叉中寻找选题方向。名誉总编辑侯树勋教授在总结讲话中,对期刊未来发展提出坚守学术质量、稳定提升杂志影响力、推动学科创新、融合发展的努力方向。

李利教授汇报编委会工作

于秀淳教授经验分享

名誉总编辑侯树勋教授总结讲话
随后,全体编委分为脊柱、关节、创伤、肿瘤、综合5个小组就如何提高办刊质量,提高杂志学术引领作用进行了分组讨论,并对杂志未来两年的组稿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

脊柱组讨论现场

肿瘤组讨论现场

创伤组讨论现场

关节组讨论现场

综合组讨论现场
根据杂志明年的工作安排,将举办由《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主办的全国创新病例大赛。大赛聚焦多学科交叉、新技术新理论新产品,围手术期管理三大主线,旨在促进临床医生的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危重症病人临床诊疗能力。侯树勋教授、张英泽院士、冯世庆教授、邓廉夫教授、海涌教授、王臻教授、李利教授共同主持了创新病例大赛启动仪式,标志着赛事正式拉开帷幕。

创新病例大赛启动仪式
在创新论坛环节,多位大师就骨科前沿议题作专题报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士介绍了“内置股骨头置换术与骨-软骨整体搬移术治疗ARCO III 期股骨头坏死”的创新探索;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冯世庆教授分享了“脊髓损伤神经修复机制与关键技术突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海涌教授系统阐释了“数智技术在严重复杂脊柱畸形诊疗中的应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展示了“3D打印人工假体在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重建中的临床实践”;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柴伟教授则围绕“机器人辅助髋、膝关节置换的技术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与会人员广为受益。

张英泽院士专题报告

冯世庆教授专题报告

海涌教授专题报告

郭卫教授专题报告

柴伟教授专题报告

创新论坛第一主持环节
(从左到右分别为陆声教授、邓廉夫教授、杨惠林教授、王臻教授)

创新论坛第二主持环节
(从左到右分别为赵建宁教授、李放教授、李淳德教授)

部分讨论专家风采
在下午进行的高被引论文交流评审会中,经过海选选出的《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2~2024年高被引论文的10位作者登台,分别就文章发表时高被引文章的论点、背景及技术进展,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报告。

高被引论文第一主持环节
(从左到右分别为杨惠林教授、宋跃明教授、吕飞舟教授)

高被引论文第二主持环节
(从左到右分别为杨柳教授、朱庆生教授、吴晓明教授)

高被引论文第三主持环节
(从左到右分别为陈爱民教授、王志强教授、舒钧教授、蔡郑东教授)



高被引论文作者风采
这一创新形式,旨在引导临床医生如何紧抓行业热点,撰写具有借鉴或引领意义的创新文章,同时通过时间检验,验证文章发表时的观点与进一步研究方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会议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建中教授的总结中圆满闭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编委会内容务实、议程紧凑,气氛认真热烈,不仅系统梳理了期刊发展阶段成果,也为下一步杂志的稳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杂志在期刊建设、学科融合与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将依托《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的强大支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指示,持续完善编委工作机制、拓展学术创新引领作用,通过创新病例大赛、高被引论文交流等学术活动,激发青年学者的科研活力与创新思维,助力骨科诊疗水平提升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为我国骨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许建中教授总结

第二届编委会会议圆满落幕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